年度报告 | 2024年度奶牛场关键生产性能指数报告
(上传时间:2025/3/20 10:56:26 文章来源:草地农业智库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2024年度奶牛场关键生产性能指数报告 2024奶业概况 一、国内行业形势 在全国牛奶去产能大环境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4年国内牛奶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我国牛奶产量从2018年开始,到2024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图1 2015-2024年国内牛奶产量与同比增长率趋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同时,我们也查询了2015-2023年的人均肉蛋奶类消费量统计,可见对比肉类、禽类、水产类,奶类人均消费量,奶类近10年消费同比增长率平均只有约1.3%,远低于肉类、禽类、蛋类和水产品类。 消费统计可见,伴随经济增长,国民饮食结构“淀粉转蛋白”,牛羊肉与奶类消费上升带来行业机遇,但对比肉类、禽类、水产类,奶类人均消费量,奶类近10年消费同比增长率平均只有约1.3%,远低于肉类、禽类、蛋类和水产品类。 对比国内,我们也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及国家农业统计服务局(NASS)发布的报告对美国数据进行了查询。2024年末,美国全年平均成母牛数933.9万头,减少了约4.5万头,单头牛产量约10963千克,2024年总产量约1.026亿吨。 图2 美国24个主产州年每月产量统计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USDA)及国家农业统计服务局(NASS)发布的报告 过去11年,美国牛奶产量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5%。成母牛存栏整体趋势:从2014年到2024年,美国奶牛存栏量整体较为稳定,基本保持在930万头到940万头之间。牛奶产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奶牛单产的提升。 摘 要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落实肉牛、奶牛产业纾困政策,稳定基础产能。推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推动落实灭菌乳不允许添加复原乳国家标准,促进国产生鲜乳消费。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农(牧、渔)场智慧赋能计划,制定发布智慧农业主推技术目录,丰富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场景。 一牧云(YIMUCloud)基于牧场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机遇,持续帮助牧场建立数智化生产指标体系,以期帮助牧场持续改进和提升。 本文汇总分析了截至2024年底一牧云(YIMUCloud)服务的分布在全国牧场生产数据,盘点了各项关键生产性能指标,以期为牧场生产经营者和行业从业人员提供评估标准和参考依据,找准差距和管理重心,帮助牧场持续提升。 基于对一牧云(YIMUCloud)服务牧场的统计分析,可见服务牧场生产指标整体上逐年稳步提升客观反映出牧场生产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效率的进步,2024年度牧场各部分主要的关键生产指标表现。 如下: 1) 繁殖指标连续8年持续提升,其中成母牛21天怀孕率全年平均27.3%,后备牛21天怀孕率全年平均35.3%,产犊间隔389天; 2) 产奶指标同比提升明显,其中成母牛平均单产为30.2kg,同比提升0.9kg,泌乳牛平均单产为34.2kg,同比提升0.6kg,平均奶厅305天成年当量为9860kg,同比提升180kg; 3) 犊牛指标受大环境影响,同比持续升高,其中60日龄死淘率平均为10.2%,同比上升1.9百分点,犊牛的健康管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犊牛腹泻发病率平均20.3%,犊牛肺炎发病率平均13.2%; 4) 健康管理指标中,成母牛死淘率44.5%,同比升高7.3个百分点,同比增幅甚至高于去年0.3个百分点,产后60天死淘率9.2%,产后30天死淘率6.4%;成母牛乳房炎年发病率18.2%,产后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包括,胎衣不下发病率平均为6.1%、子宫炎发病率平均为8.3%; 5) 饲喂管理中,管理者对于饲料流程中准确率的关注度有所提升,拌料误差率平均值3.1%,投料误差率平均值3.5%; 6) 后备牛饲养方面,后备牛称重监测牧场有所增加,断奶日增重平均值865g/天,转育成日增重962g/天,转参配日增重904g/天,头胎投产日增重778g/天,日增重标准稳步提升。 数据来源于一牧云(YIMUCloud)“牧场生产管理与服务支撑系统”,截至2024年12月31日(后文中提到“当前结果”,均代表截至该日的数据)对一牧云(YIMUCloud)当前服务的分布在全国25个省(区市)360个牧场(图1),105.7961万头奶牛的生产数据进行选和分析。 图3 一牧云(YIMUCloud) 当前服务牧场所在省(区市)分布图(单位:头) 对所有牛群数据按照如下标准进行筛选: 1.一牧云系统中累积数据超过一年 2.繁育信息有连续、完整录入 3.最近6个月牛群结构稳定,牛群规模>200头,剔除完全为后备牛的牧场 4.截至2024年12月,仍有数据录入的牧场 最终筛选出共包含牧场308个(表1),合计在群牛100.4642万头,成母牛49.4607万头,泌乳牛43.2934万头,后备牛47.1054万头。 注:1参考范围为所有牧场对应指标的第25%分位数及第75%分位数区间; 2成母牛平均泌乳天数指包含泌乳牛与干奶牛的泌乳天数,干奶牛的泌乳天数为产犊日期至干奶日期; 3以上指标均为牧场截止至2024年12月31日当日数据统计得出。 今年,我们在描述统计中,采用了5%位数(即第5百分位数)和95%位数(即第95百分位数)取代了之前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两个值排除了极大或者极小的异常值,可以更好的用户衡量和比较对应指标可能达到的合理上限或者下限。 本次统计,一牧云平台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牧场共308个。 牛群指标方面: 平均群体规模为3262头,其中平均饲养成母牛1606头,泌乳牛1406头,后备牛1534头,平均成母牛比例50.6%,平均成母牛中泌乳牛占比87.5%,怀孕牛占比50.0%。 生产指标方面: 泌乳牛平均泌乳天数为161天(同比减少1天,2023年为162天),成母牛平均泌乳天数为181天(同比减少2天,2023年为183天)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规模牧场泌乳牛平均泌乳天数范围在160-163天,差异不大;成母牛平均泌乳天数范围在179-183天,范围相当;不同规模的牧场,平均空怀天数存在较明显差异,波动范围在110-123天之间,差值达1-13天,具体来看,规模>5000头的牧场,平均空怀天数最短,而规模<1000头的牧场,这一指标相对较高。 繁殖方面,2024年成母牛怀孕率平均值为27.3%,相较于2023、2022、2021年分别提高了0.8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2024年配种率(发情揭发率)平均表现为62.2%,相较于2023、2022年分别下降了0.9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相较于2021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成母牛受胎率平均值为42.0%,相较于2023、2022、2021年分别提高了1.7个百分点、4.0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具体年份对比详见图4。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牧云服务的牧场,其 21天怀孕率的年度平均值已连续8年稳步提升。这一成果充分彰显了繁殖流程标准化的卓越成效、繁育人员专业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发情揭发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作用,有力印证了国内规模化牧场在繁殖管理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 不同胎次及不同配次受胎率平均值与去年同比变化均在1~2%(头胎牛受胎率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头胎牛受胎率略高于经产牛(1胎,2胎,>2胎,45.2%,40.6%,38.9%),首次配种受胎率高于第二次、第三次及以上(1,2,≥3次,46.1%,42.0%,36.7%);其他繁育指标方面,150天未孕比例24.4%(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平均首配泌乳天数70天,平均空怀天数为117天(同比下降3.4天),平均产犊间隔为389天(同比下降8天),孕检怀孕率为63.0%(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基于以上统计指标及历年数据比较,推荐繁育指标参考范围如下:成母牛全年21天怀孕率28%-32%以上,21天配种率63%-71%,受胎率42%-46%以上,平均空怀天数102-117天,150天未孕率17%-24%以下,平均产犊间隔378-405天,孕检怀孕率57-70%。 由表6可见,不同规模牧场的平均成母牛怀孕率处于22.6%-32.3% 区间。值得注意的是,牧场规模与平均怀孕率呈现正相关,规模越大,平均怀孕率越高。这一现象仍旧反映出,大型牧场繁育流程更为完善,操作规程更为标准,且生产一线对相关流程和规程的执行效果良好。 在成母牛配种率方面,其范围在56.6%-68.8%,同样呈现出牧场规模越大,平均配种率越高的趋势。此外,成母牛受胎率范围为 38.7%-45.8%,变化趋势与怀孕率、配种率保持一致。 滑动图片查看 后备牛繁殖表现中,2024年后备牛怀孕率平均值为35.3%,相较于2023、2022、2021年分别提高了10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5.3个百分点。 2024年配种率(发情揭发率)平均表现为54.9%,相较于2023、2022年分别下降1.0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相较于2021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2024年后备牛受胎率平均值为58.5%,相较于2023、2022、2021年分别提高了2.4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4.7个百分点。具体年份对比详见图6。 由表8可见,不同规模牧场的后备牛怀孕率范围在30.2%-40.9%区间范围内,后备牛怀孕率变化情况与成母牛基本一致,即牧场规模越大,平均怀孕率水平也相应越高,反映出大型牧场相对完善的繁育流程、相对标准的操作规程及较好的后备牛饲养水平。 后备牛配种率范围在44.1%-60.5%,同样呈现出牧场规模越大,平均配种率越高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规模分组的平均受胎率并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配种率的差异是影响后备生怀孕率高低的最关键因素。 不同规模的牧场,后备牛平均首配日龄范围集中在426-431天区间,各规模牧场在此方面差异并不显著;后备牛的平均受孕日龄处于454-457天范围,同样,不同规模牧场间的这一数据差异较小。 2024年,成母牛年死淘率平均为44.5%,其中死亡率为7.6%,淘汰率为36.9%,与2023年相比,年死淘率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死亡率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淘汰率同比上升6.4个百分点。 从数据变化可以发现,死亡率基本与上一年度持平,这表明牧场因不可控因素导致的牛只损失情况保持稳定。死淘率的升高,主要归因于淘汰率的大幅上升。 在实际运营中,当牧场面临原奶价格下降,部分中小牧场甚至被动限奶等主客观因素时,被动地淘汰那些缺乏饲养价值的牛只。通过提高淘汰率,减少饲料投入,进而实现节约饲料成本减少亏损的目的。2024年,成母牛主动淘汰占比平均达到49.2%(较上年同比提升5.5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度成母牛淘汰率同比升高7.5个百分点,按比例换算,每100万头成母牛中,淘汰数量增加了7.5万头。 成母牛产后60天死淘率平均为9.2%(较上年同比上升了1.4个百分点),其中死亡率2.5%,淘汰率6.6%;成母牛产后30天死淘率平均为6.4%,其中死亡率1.9%,淘汰率4.5%。 由表10可见,不同规模牧场的成母牛死淘率处在 36.3%-47.8%的区间内,各规模牧场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差值在 0.3%-11.5% 之间。 在产后60天及30天死淘率方面,不同规模牧场的成母牛产后30天死淘率范围为 4.5%-8.3%,产后60天死淘率范围为 6.6%-11.6%。可以明显发现,牧场规模越大,成母牛在产后30天和产后60天的死淘率越低。 而在成母牛主动淘汰占比上,不同规模牧场的这一比例范围是41.8%-54.2%。与规模大小呈现相反趋势的是,牧场规模越小,成母牛主动淘汰占比越高。可见中小牧场在产后即承担了更多的牛只淘汰。 滑动图片查看 在牧场疾病方面,成母牛乳房炎和蹄病是奶牛场两大主要病症。统计结果显示,这两种疾病的年发病率分别为18.2%和11.7%,与去年相比,乳房炎发病率上升了1.8个百分点,蹄病发病率上升了1.4个百分点。尽管发病率有所上升,但整体波动幅度相对较小,表明牧场在疾病管理方面与前一年相比,仍处于较为稳定的水平。 在产后代谢病方面,胎衣不下、子宫炎、酮病、产后瘫痪、真胃移位的发病率平均值各有不同,分别为 6.1%、8.3%、2.3%、1.3%、1.1%。通过对比这些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母牛产后发生胎衣不下及子宫炎的风险相对更高。 (五) 不同规模牧场成母牛健康指标对比 表12 不同规模牧场主要成母牛健康指标对比 不同规模牧场的健康指标统计,成母牛乳房炎发病率处于15.5%-20.4%的区间内。从规模与发病率的关联来看,乳房炎发病率与牧场规模呈现出一定规律,≥5000头规模的牧场,乳房炎发病率最低;而在1000-5000头规模的牧场,乳房炎发病率最高。 在成母牛蹄病发病率方面,不同规模牧场的蹄病发病率范围为9.1%-13.2%。与乳房炎发病率和牧场规模的关系不同,蹄病发病率呈现出牧场规模越大,发病率越高的趋势。 (六)近五年成母牛健康指标变化趋势 滑动图片查看 (一) 后备牛健康指标统计与分析 表13 后备牛健康关键指标描述性统计 后备牛健康表现中,60日龄死淘率平均值10.2%(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主要是淘汰率上升),其中60日龄死亡率5.8%,60日龄淘汰率4.4%。 60-180日龄死淘率平均值24.1%(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主要是淘汰率上升),其中死亡率12.7%,淘汰率11.3%。 死胎率平均值9.4%(同比降低0.1个百分点),头胎牛死胎率11.6%,经产牛死胎率8.1%。 犊牛肺炎发病率13.2%,腹泻率20.3%。 后备牛年死淘率平均为29.1%,其中死亡率8.0%,淘汰率21.1%,相较于 2023 年,年死淘率同比升高 8.7 个百分点,具体到死亡率同比上升 0.7个百分点,淘汰率同比上升幅度较大,达 8.1个百分点按比例换算,每 100 万头后备牛中,淘汰数量增加了8.7万头。 (二) 不同规模牧场犊牛健康指标对比 表14 不同规模牧场主要犊牛健康指标对比 由表14可见,在犊牛疾病发病率方面,不同规模牧场的犊牛肺炎发病率处于12.7%-14.9%区间,各规模牧场之间在这一指标上差异并不显著。而犊牛腹泻发病率的情况有所不同,其范围为17.2%-26.8%,不同规模牧场间差异较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规模≥5000头的牧场,犊牛腹泻发病率相对较高。 在犊牛不同成长阶段的死淘率方面,不同规模牧场的 60 日龄死淘率范围在8.5%-12.6%,各规模间差异明显,其中规模<1000 的牧场,60日龄死淘率处于较高水平。60-180日龄死淘率范围则为23.9%-25.1%,在这一阶段,不同规模牧场间的差异相对较小。 滑动图片查看 07产奶关键指标 (一) 产奶指标统计与分析 表15 产奶关键指标描述性统计 在产奶表现方面,可见产奶效率持续提升。成母牛平均单产达30.2kg/天,相较于2023年,实现了0.9kg/天的增长;泌乳牛平均单产为 34.2kg/天,较 2023 年提升了0.6kg/天。平均305天成年当量为 9860kg,与2023年相比,增加了180kg。 按照经产牛产量高于头胎牛的生理规律,经产牛平均单产为35.1kg/天,与头胎牛平均单产 30.8kg天以及泌乳牛平均单产 34.2kg/天相比,差距并不十分显著。从整体大群的角度考量,与前 25%参考值 39.4kg/天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其他相关指标上,经产牛泌乳高峰的泌乳天数为 53.6天,高峰产量达 44.5kg/天;头胎牛泌乳高峰的泌乳天数为 88.5天,高峰产量为 35.3kg/天。 (二) 不同规模牧场产奶指标对比 表16 不同规模牧场主要成母牛产奶指标对比 从表 16 的数据中可以明显的发现,在产奶量方面,不同规模的牧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不同规模牧场的成母牛平均单产处于 28.2-32.3kg的区间,泌乳牛平均单产则在 31.4-36.8kg的范围。总体而言,牧场规模与成母牛、泌乳牛的平均单产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即牧场规模越大,成母牛和泌乳牛的平均单产越高。 同样地,这种与规模正相关的规律也体现在头胎牛和经产牛的平均单产上,也就是说,随着牧场规模的增大,头胎牛平均单产以及经产牛平均单产也越高。 不同规模的牧场,奶厅305ME的范围在8863-10497kg之间。具体来看,规模<1000头的牧场,奶厅305ME数值处于最低水平;而规模≥5000头的牧场,奶厅305ME 数值则达到最高。 08 饲喂管理关键指标 (一) 饲喂管理关键指标统计与分析 表17 饲喂管理关键指标描述性统计 注:日增重=(某一阶段体重-出生重):日龄,不是每个称重阶段内日增重。 在饲喂管理方面,拌料误差率平均值为 3.1%,投料误差率为 3.5%。 从后备牛的生长增重情况来看,断奶日增重平均值达到 865g/天,转育成阶段日增重为 962g/天转参配阶段日增重是 904g/天,头胎投产阶段日增重为 778g/天。 而在成母牛不同牛群的干物质采食量方面,成母牛干物质采食量平均值为 16.6kg/天,泌乳牛干物质采食量平均为 17.8kg/天,维持干物质采食量(干奶牛)平均值则是8.9kg/天。由于一些牧场牛只类型维护可能不正确,会对结果统计造成一定的干扰,但这些数据为评估牧场的饲喂管理水平和牛只的营养供给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 不同规模牧场饲喂指标对比 表18 不同规模牧场主要饲喂指标对比 由表18可以看出,不同规模牧场拌料误差率平均单产范围在2.1%-4.4%,投料误差率范围3.2%-43%,差异不大。 不同规模牧场断奶日增重范围在838-888 g/天,规模>5000头的牧场断奶日增重较高。 (三) 近五年饲喂指标变化趋势 滑动图片查看 图12 2020-2024年部分饲喂指标变化趋势 09 总结 基于对一牧云(YIMUCloud)当前服务的牧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24年度牧场主要关键指标总体仍在提升,部分关键生产指标参考标准如下:
注:为便于记忆,部分结果我们四舍五入取整展示,建议参考值为所有统计牧场的25%分位数。 行业趋势: 宏观数据显示:牛奶需求增长不足,消费升级空间仍在; 2024年度成母牛淘汰率同比升高7.5个百分点,也就是每100万成母牛中淘汰增加7.5万头牛,后备牛淘汰率升高8.7个百分点,每100万头后备牛中淘汰增加了8.7万头牛; 牛群淘汰的增多,推动了单头牛生产效率提升 牧场运营: 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持续提升生产效率,持久的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很重要; 建立生产管理的数据标准规范可以更加客观的掌控牧场现状; 基于数据模型的生产运营预算规划,可以更好的抵御市场风险; 格式化的生产数据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更是智能化管理的关键积累; 由于统计结果涵盖了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水平的一牧云用户牧场数据,进行整体的统计分析,实际对比应用请根据牧场实际水平寻找合适的参考标准,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欢迎提出宝贵建议,我们将持续优化和完善。期待联合更多顾问和专家进行更深度的数据分析和解读,切实帮助牧场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