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洱源县奶牛区域推广站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奶牛梨形虫病防治

    (上传时间:2016-4-5 13:06:32 文章来源:洱源县奶牛区域推广站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 摘要:奶牛梨形虫病发病急,易误诊,易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易使病牛死亡,常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通过对本病发病前期体征观察,提出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方法,实施有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奶牛  梨型虫  防治 

    奶牛梨形虫是由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牛泰勒焦虫病原体引起的高热、贫血和血红蛋白尿等症状的一种疫病,发病急、死亡率高。按医学分类称为血孢子病,许多基层兽医仍沿用过去叫法,称之为焦虫病。发病率1.2%3.3%,死亡率达9.8%。近几年,呈现有发病率在上升,奶牛发展新区常发生死亡。

    1  病原

    病原为梨形虫,属孢子虫纲血孢子虫目焦虫科和泰勒焦虫科原虫。按宿主、大小及形状分为牛巴贝斯虫、牛双芽巴贝斯虫、牛泰勒焦虫,在细胞内寄生。在奶牛红细胞内繁殖,产生毒素,使宿主各器官系统与中枢神经的正常生理关系遭到破坏,机体反应性受到扰乱、机能失调、物质代谢异常和神经感受器的兴奋性不断增高,出现一系列病理症状。

    1.1  牛巴贝斯虫

    为小形虫体,大小为1.52.4微米×0.81.1微米,形状有环状、椭圆形、单个或成双的梨形、边形虫、阿米巴形;成双的虫体以其尖端相对形成钝角,有一团染色体;寄生在红细胞内,80%左右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少数位于中央。发病初期病原体多为环形和边形虫,后期出现梨形虫体。

    1.2  牛双芽巴贝斯虫

    为大形虫体,环形虫体直径为1.43.2微米,单梨形虫体2.86微米,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有环形、椭圆形、梨形(单个或成双),在进行出芽生殖的过程中,还可出现三叶形虫体。两个梨形虫体以其尖端相连形成钝角,多数位于红细胞的中部。

    1.3  牛泰勒焦虫

    寄生在红细胞内的,呈环形和卵圆形占7080%、还有逗点形、杆形、边虫形、十字形,一个红细胞内有112个虫体。

    2   生活史

    梨形虫是永久性寄生虫,能长期寄生在宿主及带虫者体内。宿主有蜱和易感动物,易感动物有野生动物和各种家畜。牛巴贝斯虫和牛双芽巴贝斯虫进入牛红细胞后,以二分裂法或成对出芽生殖繁殖,生成新个体,使红胞破裂,虫体逸出,再入侵新的红细胞。泰勒焦虫虫体经蜱接种到奶牛血液中时,首先进入网状内皮系统,在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中进行裂殖生殖,反复分裂多次,形成有性虫体(配子体),然后入红细胞内寄生,配子体在红细胞内不再繁殖。三种虫体在进入奶牛体内初期有区别,繁殖方式不同。

    2.1  巴贝斯虫

    巴贝斯虫在蜱体内繁殖发育成子孢子,子孢子随蜱的唾液进入奶牛体内,入侵血管内皮细胞,发育成裂殖体,经过裂殖产生许多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个体。裂殖体崩解,破内皮细胞而出,产生新个体。部分新个体再度进入血管内皮细胞,部分被白细胞吞噬,部分进入红细胞内,以出芽生殖裂殖。

    2.2  奶牛双芽巴贝斯虫

    如梨形虫进行入蜱体内,24小时后,在肠管内长成雪茄形虫体,长810微米,宽810微米;2448在肠上皮细胞中发育,形成不规则的、纺锤状虫体,进行复分裂,繁殖很快,形成很多卵圆形或环形,直径3.26.5微米大小的虫体;72小时发育成长913微米,宽23微米的虫样体,移入淋巴细胞;96小时,虫体进入马氏管,经复分裂后移蜱卵内。当蜱卵孵出幼蜱时,梨形虫进入肠管,进入血、淋巴,当幼蜱蜕化为若蜱,在若蜱唾液腺可见到长810微米,宽810微米的梨形虫体,其形态相似于牛细胞内的梨形虫体。双芽巴贝斯虫在媒介体内发育到感染阶段系幼蜱蜕化为若蜱时期内,大约是幼蜱在牛体上吸血810天之后。

    2.3  奶牛泰勒焦虫

    经蜱进入牛体内,先侵入网状内皮系统的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红细胞中,以裂殖生殖(又称无性裂殖)繁殖,虫体形成多核虫体的石榴体(又称大裂殖体),石榴体成熟后从破裂的淋巴细胞中外出,并释放出大量的大裂殖子。大裂殖子又侵入网状内皮系统的淋巴细胞或内皮细胞,重复其无性繁殖。大裂殖子经多代无性裂殖后,形成小裂殖子,经发育繁殖,释放出大量的小裂殖子,进入血流中的红细胞内,发育成配子体,配子体不再裂殖。在蜱体内,进行进行配子生殖,形成孢子。

    3   流行病学

        梨形虫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季节性明显,每年711月为常发,夏秋多发,其次为春冬。传播途径除母牛感染给胎儿外,奶牛之间互不感染,只有被带虫的蜱叮咬后,奶牛才被感染。奶牛、蜱是宿主,以蜱传播为者,流行区域与蜱的分布有直接联系。

    传播梨形虫主要为硬蜱,其次为软蜱。硬蜱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大小有芝麻到黄豆大,吸饱血后体形稍增大。虫体头、胸、腹部连在一起,背面有硬质的盾板。雌虫盾板小,盖身体前小部分;雄虫盾板大,覆盖整个背部。腹部正中线前部有生殖孔,后有肛孔。腹面有肢4对(幼虫有3对肢),在第4对肢后有气孔板。虫体前端有假头,假头由基部、1对须肢、1对螯肢、和口下板组成。软蜱,雌雄在外观上不明显,假头在腹面,无盾板,气孔在34对肢的基部中间。蜱发育有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蜱在地面荫蔽,如石块和土块下,或墙缝里产卵;卵呈环形,黄褐色和黑褐色;雌虫产卵万余个,产完卵便死。卵孵出的幼虫爬到草尖上及灌木枝梢,当宿主靠近时,便爬到宿主体表,叮着吸血,吸饱血后发育蜕变为若虫,经数日,若早开始吸血,再蜕变为成虫,雌雄交配后,雌虫吸饱血而落地产卵。蜱嗅觉锐敏,耐饿力强。

    4   症状

    奶牛感染梨形虫后,潜伏815天,体温迅速升高,达4042℃,呈稽留热。出现衰弱,精神沉郁,食欲消失,反刍停止,呼吸加快,心悸亢进。四肢战栗,肌肉震颤,泌乳量显著下降。13天后,消瘦,溶血性贫血,尿淡红色,后变暗红色,直至黑褐色;血管穿剌,血液稀薄,变黑,凝固不全;红细胞数可减至250万个以下。可视黏膜苍白、贫血、黄疸,水肿;出血点,初期鲜红,后变暗黑。34天后,如些尿变淡,体温降到正常,食欲恢复正常,则预后良好。如迅速消瘦,贫血,脉博和呼吸增数,食欲完全消失,渴欲增强,初拉稀下痢,后便秘,粪便带血恶臭,56天后奶牛死亡,死亡率达90%

    5  病理变化

    可视黏膜贫血、黄疸,血液稀薄如水,凝固不全,心软化,心肌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有些牛只脾脏破裂,脾髓色暗。肝肿大、发黄,胆囊扩张,胆汁浓稠且色暗,膀胱内充满红色尿液,真胃及大小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及溢血小点,明显病变为心包外、肾脏内外、胸腔壁上、大小肠之间均布(挂)满黄色(或无色透明)果冻样胶样渗出物,病情越严重牛只渗出物越多。

    6  诊断

    根据黄疸、血尿、贫血、体温升高稽留,季节性,血检有虫体,便可确诊。奶牛患病体温系统工程升高后的12天,采耳血涂片,干燥后用甲醇23分钟,再用姬姆萨染色2小时左右,水洗,干燥,镜检,在红细胞内可看到虫体。虫体原生质呈浅蓝色,边缘着色较浓,中央较浅或呈空泡状无色区,染色质呈暗红色,成12个团块,位于梨形虫或杆形虫体的粗端,少数位于细端或中央边缘。

    奶牛梨形虫病在临床症状上易与炭疽、出血性败血病相混淆。炭疽和出血性败血病的病程急剧,无季节性,黄疸不明显。炭疽病天然孔出血,无血红蛋白尿,少数有血尿;全身出血,脾肿大几倍,脾髓软化呈黑红色煤焦油样,血液粘稠,凝固不良。血性败血病多发于幼畜,脾脏正常,尿不呈红色,无黄疸。

    7  防治

    7.1  驱虫。贝尼尔(血虫净)23.5g,用生理盐水配成7%溶液臀部深层肌肉注谢,按1kg体重57mg用药。隔日1次,连用23天。或0.5%盐酸吖啶黄(黄色素)注射液150250ml,用生理盐水配成0.51%溶液一次缓慢注射,按1kg体重34mg用药。极量2g,必要时隔日12天重复1次。或硫酸喹啉脲(阿卡普林)400mg,用生理盐水配成12%溶液一次皮下注射,按1kg体重1mg用药。当出现不安、肌肉震颤,流涎等副作用时,皮下注射阿托品1030mg。还可结合中药驱虫,贯众80g、槟榔45g、木通40g、泽泻40g、茯苓30g、龙胆草30g、鹤虱40g、厚朴35g、甘草15g。研碎,开水冲,候温一次灌服。每天1剂,连用23剂。

    7.2  利湿退黄。茵陈100g、栀子60g、白术60g、桂枝 45g、泽泻30g、猪岑30g、木通40g、甘草20g。研碎,开水冲,候温一次灌服,连用23剂。

    7.3  清热养血。秦艽30g、炒蒲黄30g、车前子30g、天花粉30g、黄苓20g、当归20g、白芍20g、栀子20g、淡竹叶15g、甘草10g。研碎,开水冲,候温一次灌服。

    7.4  对症治疗。强心,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000 ml10%葡萄糖1000ml0.1%去乙酰毛花强心丙(西地兰)3ml ,一次静脉注谢。补液,25%葡萄糖1000ml25%维生素C注射液20 ml。输血,可输其它健康奶牛血1000 ml,或代血浆1000 ml一次静脉注谢;0.1%维生素B122ml肌肉注射。

    7.5  灭蜱。每年春秋各虫驱虫一次,给奶牛投服畜虫净或伊维菌素皮下注射,对环境喷洒3%敌百虫。用标标化牛舍,使用硬质牛床,辅上干燥或经发酵的垫料。牧草经凉晒或青贮饲喂,防止蜱混入饲草地;清除牛舍周边杂草,消除蜱滋生环境,切断传播途径。

    8  防治体会

    8.1  治疗性诊断。当奶牛发烧,体温升高,使用解热降温药物后,高热不退,或短暂性下降后又反弹,很快又上升,就应考虑到有可能发生梨形虫病,需进一步诊断,采血镜检,查看虫体。对奶牛养殖新区的防疫人员开展防治知识培训,要奶牛业主产区的年青兽医人员要引起足够重视。

    8.2  发病率反弹。近几年,很多地区为实施好“学生奶”计划和“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改善计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奶牛业,成为奶牛养新区。从外地选奶牛,使梨形虫病流行区域扩大,病原呈现多样性。当地兽医技术人员对奶牛梨形虫病诊治缺乏丰富的经验,易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常发生死亡。特别是热带的奶牛发展新区,奶牛养殖环境树木野草人丛生,蜱种类多,密度高,给传播梨形虫病提供了条件,发病率较高。禁止到有病原的地方购买奶牛,加强对外来奶牛的检疫。

    8.3  预防投药。奶牛群体流动性大,南北流通,过去奶牛泰勒焦虫仅在内蒙和宁夏地区发生,近几年,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有一些奶牛带虫,呈隐性和慢性,症状不明显。由于气候异常,蜱和梨形虫有耐药性及适应性,梨形虫病冬春也发,季节性变为常年性,区域性和季节性不再明显。从外地购入奶牛,应预防性治疗。

    8.4  混合感染。一些奶牛发生梨形虫病时,病原有1种,有些2种,有些3种同时都有,导致发病季节性不明显,使用一种驱虫药疗效不显著;要交替使用不同品种驱虫药,才达到满意的效果。有些奶牛被梨形虫和附红细胞体同时感染,应根据症状缓急,分别使用特效药,联合用药。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09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3649220 传真:0871-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