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弥渡县奶牛区域推广站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弥渡县奶牛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上传时间:2011-3-21 15:07:12 文章来源: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弥渡县区域推广站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     奶牛业上联种植业,下联加工业,关联带动能力强,市场容量大,是农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弥渡县乳业持续健康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能力明显增强,奶类产品持续增长,乳品消费稳步提高,对丰富城乡市场、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发展奶牛业的产业背景
        (一)基本概况
        全县国土面积152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89万亩,辖5镇3乡,89个行政村,935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32万,总住户为8万多户。2010年,全县奶牛存栏1.37头,能繁母牛8097头,能繁奶牛占存栏总数的59.1%,牛奶产量达3.26万吨。自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乳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来,我县已列为全州优质奶源基地,现已有五家企业在我县定点收购鲜奶,日收购量为95吨。五年来,鲜奶产量由1.4万吨增加到3.3万吨,畜牧业产值由2.3亿元增加到6.1亿元。
        (二)奶业发展迎来宝贵机遇
        中国乳业已由一个“弱质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中国也由一个“贫奶”国家进入了世界乳业大国行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程度也随之加深。13亿人口庞大的消费基数,为中国乳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由此看,发展空间依然看好。
        弥渡县是一个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将乳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工作日程,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用抓工业的理念和机制发展乳业产业,推动传统乳业向现代乳业转变,提高乳业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程度,实施产业化运作,加快了优质乳源基地建设步伐。一是引进大理绿鲜源、大理来思尔、大理东亚三家乳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大理绿鲜源乳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有效缓解了我县一度时期出现的牛奶销路不稳定、卖奶难的局面,增强了养殖户的发展信心和积极性,加快了弥渡县乳业产业化进程。二是以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为契机,在重点培植百头以上两个规模养殖场的同时,高标准建设高产奶牛养殖示范村,全县共建成奶牛养殖示范村8个,通过示范村建设,提高了乳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效益,在广大养殖户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发展奶牛业的优势
        近年来,弥渡县以建设绿色畜牧业大县为目标,把奶牛业作为主攻方向,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粮牧“主辅换位”战略,举全县之力发展奶牛养殖,推进奶源基地建设,带动了弥渡县及周边奶牛业发展,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具备得天独厚的奶牛养殖条件。弥渡县位于东经100度19分~100度47分,北纬24度27分~25度32分之间,全县最高海拔3117.9m,最低海拔1223m,平均海拔1659m。全县年平均气温16.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8.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4℃,≥0℃的积温5345.7~6339.2℃,年平均降雨量758.1mm,无霜期242天。全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雨量适中,非常适合饲养奶牛。
        二是奶牛业整体竞争优势明显。奶牛品种好,先后引进中国荷斯坦奶牛,又从澳大利亚大量引进纯荷斯坦奶牛,优化了奶牛品种结构。乳品质量好,牛奶干物质率超过12%,鲜奶各项指标良好。鲜奶生产成本低,粮食、饲草、人工等与其他地区相比,价格比较低廉,具备成本优势。
        三是养殖资源丰富。据普查资料显示,全县有天然草场总面积34.7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32.4万亩;2010年,全县人工种植优良牧草总面积15000多亩,全县农作物秸秆总产量达13万吨,制作青贮(氨化)饲料2万多吨。全县蔬菜播种面积8万多亩,每亩蔬菜能提供可直接饲喂奶牛饲料200千克,全县共可提供16000多吨青绿饲料。此外,种植的菜用胡萝卜以及很久以来就一直种植的花生和红薯等作物茎叶都是很好的青绿饲料或青贮饲料资源。但目前利用率低,存在相当大的利用潜力。
        三、突出导向,强化政策扶持
        弥渡县县委、政府把奶牛业作为优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来加以培植,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在2010年农林牧渔的财政投入中,畜牧业占36.3%。
        一是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和扶持力度。在重大项目的安排和资金投向上向奶牛养殖倾斜。发改、财政、农牧、扶贫、农业开发等部门从项目安排、资金投放、技术支撑等方面,依据奶牛产业发展规划和主管部门做好衔接,采取“拼盘”、“捆绑”方式集中投向奶牛产业基地建设。
        二是认真落实省州对奶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提高奶牛单产水平,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奶农经济收入。落实奶牛高产冻精改良和奶牛良种补贴扶持政策,全面推广高产奶牛冻精,对应用高产冻精改良的农户,每头能繁母牛补助两支价值30元的高产冻精,使用高产冻精改良后所产的犊牛母牛一次性补助500元;引导奶牛养殖户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立项扶持。
        三是加大贷款扶持和创新力度。实施小额信用贷款扶持、奶牛死亡保险、种植牧草补助、扩大奶牛良种补贴范围、实施后备母牛补贴制度、完善奶牛重大疫病防治和扑杀政策、高产奶牛示范小区补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提高了群众养殖奶牛的积极性,扩大了养殖规模。
        四、科技兴业,提高养殖效益
        奶业发展要依托科技进步、走质量效益型道路。针对成本上升,尚无更好的总体性解决办法,比较可行的对策是提高单产,实现群体高产,以对冲成本压力。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并与提高单产水平目标直接挂钩。在投入既定的前提下,提高单产直接增加效益。应充分重视科技进步作用,政府投入课题经费或开展课题招标,广泛调动智力资源开展提高产奶量的课题研究,总结和推广单产高产奶牛的饲养方式、管理经验、饲料配比等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低成本扩大产奶量的养殖模式比较研究。
        二是在奶农中全面推广“五改两推一建立一强化”高产奶牛配套技术措施,即:改乱交乱配为有计划的高产冻精改良配种,并实行配种档案管理,避免近亲繁殖;改喂单一饲料(季节性)为喂混合料,长年实行青、粗、精饲料合理搭配饲喂;改厩内积肥为厩外生物发酵积肥(即改老式厩为新式厩),改善奶牛饲养环境;改人工挤奶为机械挤奶,提高奶源质量;推广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推广良田种草和青贮饲料利用技术;建立奶牛生产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解除饲养户的后顾之忧;强化奶牛疫病防治和驱虫,从而提高奶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弥渡县合理布局并建立牛冻改点25个,奶牛区良种改良覆盖率达100%。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科技队伍强化服务,加大奶牛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实现免疫率达100%。
        三是强化人才培养和科技培训。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推广新技术,搞好对养殖场(户)的饲养管理、繁育改良、防疫灭病、饲草饲料等综合性技术服务。通过讲座和下乡办班、咨询等多种培训形式,力争尽快做到“每个养殖户都有一个明白人”,加强实用技术推广普及,提高乳业生产质量效益。
        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发展实现战略性突破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乳产业优化升级。弥渡县以乳产业快速发展为龙头,促进了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源泉。
        全县以大理欧亚乳业公司、大理来思尔乳业公司、新希望蝶泉乳业公司、大理绿鲜源乳业公司、大理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为主要奶源基地,以金润良种奶牛场和红岩神野奶牛养殖场两家规模养殖场为带头,共设立89个鲜奶收购站点,实行优质优价、订单收购,日收购鲜奶总量近50吨。庞大的需求刺激了供给,为奶牛养殖业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较大地刺激了养牛户扩大养殖规模的积极性,农户养奶牛致富的热情得到激发,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乳业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乳产业步入“公司+基地+农户”的良性发展轨道。
        目前,县金润良种奶牛场奶牛存栏285头,其中泌乳牛163头,引入的澳洲荷斯坦母牛大多处于4~5胎,新建配有自由卧栏的散栏式泌乳牛舍一栋,可饲养奶牛200头。该牛场增加了粪污运输道路,实现净污分离,改进了污水和干粪处理方式,对牛场内道路实行了硬化,环境进行了绿化,在奶牛生产区增加了卫生消毒设施,配备了80多亩优质饲草基地,连续两年对所有奶牛进行了“两病”检测和净化;红岩神野奶牛养殖场现存栏奶牛400多头,种植优质牧草紫花苜蓿200多亩。大理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因势利导,组织起全办红岩辖区内的奶牛养殖户,成立了奶牛养殖合作社,寄养奶牛120多头,让红岩镇奶牛养殖户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实现了统一销售鲜奶,统一防疫,极大地带动散养户牵牛出村进场,进而推进全县集约化养殖规模。截止2010年底,全县奶牛存栏数和产奶量已居大理州第3位,奶牛存栏居全省第6位,产奶总量居全省第7位。全县畜牧业实现总产值6.08亿元,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比重达36.3%,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超过三成,畜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云南省现代农业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弥渡县区域推广站
    2011年3月18日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09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3649220 传真:0871-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