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经济研究室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二十年后谁养牛?——云南奶农的调查

    (上传时间:2013-12-6 12:50:40 文章来源:奶牛产业经济研究室  浏览次数  打印收藏

  • 此次调查选取了大理州大理市、洱源县、弥渡县、剑川县,昆明市嵩明县、晋宁县,德宏州芒市、陇川县等地。调查结果显示云南奶农的主要问题:

    1  奶农老龄化趋势明显

    云南省奶农大部分为40岁以上的妇女、中老年人,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事奶牛养殖的较少,所调查的样本奶农中年龄在20-30岁的占样本总数的8.2%,。由于奶牛养殖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大部分奶农只是将养奶牛作为种田以外的一项家庭副业,且传统的经验养殖下不需要太多专业技术和时间,于是往往由农村家庭中的中老年人来从事奶牛养殖,年轻人则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获取收入。随着从事奶牛养殖的年轻人日益减少以及当前奶农的老龄化,若干年后云南奶业将面临奶牛养殖临后继无人的境况。

    1 农年龄的数据统计

    2  奶农受教育程度较低

    云南省奶牛养殖者的文化水平大多为小学、初中,二者合计共占样本总量的84.1%,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们主要凭借其主观意识或者常年饲养的传统经验进行养殖。在遇到病害时,往往依靠自己经验对奶牛进行救治。奶农应对原料奶降价的本能反应是降低饲养成本,而不是提高原料奶质量从而提高原料奶的附加值。其降低饲养成本主要通过精简饲料结构,减少兽药投入等方式。结果导致奶牛单产降低,牛奶质量低下,奶牛疫病风险增加。

     

    2 奶农受教育程度的数据统计图

    3  奶农专业化程度低

    就大理州的散养模式而言,养奶牛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种田仍是主要收入来源。个体散养具有成本小、发展快的特点,但同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养殖地点分散、养殖区简陋、养殖规模过小、奶牛品种较差、饲养管理不规范、原料奶收集和销售不方便、原料奶的卫生程度不能保证、不利于奶牛养殖科技的推广等问题。昆明市、德宏州大部分奶牛养殖合作社的主要功能就是集中机械化挤奶或者收奶,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合作内容,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免疫及疫病防治、统一饲料配置的功能基本没有履行,合作社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此外,多数养殖大户、合作社社长之前并非专业奶农,普遍缺乏专业的奶牛养殖与管理技术。

    对策建议:

    1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奶业人力资源开发

    各级政府应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原来只重视物质投入,轻视人力资源开发的陈旧观念。加大对原料奶生产人力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仅在政策、财政上,基础教育上加大投入,还应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引导奶农、合作社社长等奶业人员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劳动者素质对于自身未来收入增长和云南奶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另外,政府应注重奶业人才的培养,通过规模化养殖的优惠政策和突出效益来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奶牛养殖并成为专业养殖者。由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原料奶生产人力资源开发将是一项长期的、不断反复的工程。

    2  完善奶农利益机制,强化合作意识

    通过构建良好的利益激励机制,激发奶农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深入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才能使开发达到更高、更深的层次,最后才会实现奶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另外,奶农应当树立起合作意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组织,进而谋求与乳品加工企业这一经济实体的联合。

    3  多方整合培训资源,完善综合生产培训体系

    首先,政策引导奶牛养殖与高校相结合,吸引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到奶牛养殖领域,依靠高校技术力量促使云南原料奶生产走向科学化、现代化。其次,各地区畜牧部门要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的成人培训,开发针对养殖户多为女性劳动力的特色技术,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逐步改善农民的饲养管理方式,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同时,培训要逐步的科学化、标准化,这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明确每个教学者的责任,做好培训的后续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将目前的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有机地统一起来,合理整合,优化配置,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号:滇ICP备09001447号 Copyright © 2007-2009 云南省奶业协会 地址:云南农业大学动科院营养楼307室 邮编:650201 联系人:毛华明(会长)
电话:0871-3649220 传真:0871-3649220 E-mail:dayp2006@126.com 云南省奶业协会QQ群:51121847 技术支持:昆明网站建设,云南网站建设-四度网络